工商時報【主筆室】有鑑於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可望於今年底正式生效,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日昨指出,我國已加速做好加入準備,並積極爭取各會員國支持我參與新一輪談判。為了展現我國爭取加入CPTPP的決心和誠意,鄧振中強調,對內除了已將專利法、著作權法、數位通訊法等相關法案,都列入立法院本會期優先法案之外,各部會的政策規劃也都重新審視過,並透過溝通,讓產業界了解政府重視CPTPP的推動。而在對外的聯結爭取上,我方則不僅在日前的WTO貿易政策檢討會議中,主動承諾將以「已開發國家」的定位參與,為CPTPP的談判舖路之外,更早已透過雙邊訪問、制度性協商機制等方式,爭取其他國家支持,積極準備參與明年加入的申請程序。檢視行政當局為了爭取加入CPTPP,包括內部的法規修訂、政策規劃、產業溝通,以及外部的訪問、協商,乃至主動拋出將以「已開發國家」身分爭取入會的承諾等,可以說是內外兼顧,表達出十足的誠意和決心。一旦CPTPP正式生效運作,台灣登堂入室似乎指日可待。為了達到預設的目標,做好各種準備規劃,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前提要件,但即便如此,卻也不能保證就可心想事成。以我爭取加入CPTPP而論,其實就是一個最佳案例,可用以檢視謀事在人與成事在天這兩個面向的複雜變數。如所周知,成立CPTPP此一區域經貿組織的構想,其實是源自於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倡議。而在2010年11月發起時,最初的名字只是叫做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參與發起的國家包括太平洋東岸的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祕魯、智利,泛太平洋西岸的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汶萊及澳洲、紐西蘭等12國。我國雖然也是APEC的會員,但卻被摒除在發起國之列,同樣未能入列的APEC成員,還包括中國、韓國、菲律賓等。從TPP發起國名單,其實已可嗅到這個新的區域經貿組織濃濃的政治意含,背後其實是由美、日主導,以建構當時歐巴馬總統在亞太地區對中國的經貿圍堵機制。正是因為成立TPP所散發的濃濃政治意含,被摒除在外的中國不甘示弱,緊接著在2011年倡議設立涵蓋東協十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員國雖然也包括日、韓、澳、紐和印度,但硬是把美國排除在外,而台灣也是未能入列。從而讓TPP和RCEP,名義上是區域經貿合作組織,但是卻散發出濃濃的美中兩強分庭抗禮的政治味。TPP的倡議設立,堪稱是一波三折。除了枝節橫生的迸出一個RCEP,12個發起國經過5年多的折衝談判,好不容易在2016年2月達成初步協議,沒想到在年底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卻斷然片面宣告退出TPP,雖經以日本為首的其他發起國極力挽回,但是覆水難收。最後只能重整旗鼓,並更名為CPTPP,好不容易可望在今年底達到有6個會員國正式批准的生效條件。回顧CPTPP這一段篳路藍縷的成立過程,如果美國最後回心轉意再度加入,其實只會更坐實它有可能成為川普強打美中貿易戰的「附隨組織」。而如果CPTPP果真出現這樣的質變,從一個角度來看,也許台灣有機會因而被接納為成員國,但這樣的政治效應為何,誠不知行政當局是否已做好縝密的規劃和風險評估。除了政治效應的評估不可少,純就加入後的經貿效應評估,顯然也不應只是一廂情願的認定未來面對開放市場時,可以取得更多經貿上的優勢。尤其是在我方主動承諾以「已開發國家」的定位爭取入會,當消息傳回台灣的第一時間,農業領域的相關業者就擔心大量的國外農產品將可挾零關稅之便進軍台灣,則屆時恐將衝擊本土農產品市場,進而影響廣大農民的生計。此外,可能因而受到波及的產業還有那些?主管部會如果沒有縝密規劃,屆時只怕會引發更多的爭議,也讓政府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可以理解,台灣受限於特殊的國際處境,長年來的「被邊緣化」,反而增益對加入國際組織的渴望。這種渴望是一種動力,但同時也可能帶來風險,如何拿捏,避免因暴虎憑河而兩頭落空,在在考驗當政者的識見與智慧!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vycon118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